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新选择论坛(实录)

  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于6月5日召开。朗绿…

  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企业绿色契约论坛”于6月5日召开。朗绿科技碳管理业务部总经理邱双平,深石零碳科技CEO张文印,能链碳中和业务负责人、中检能链总经理翟宇博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新选择”进行讨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杨彪担任主持。

  以下为对话实录:

  杨彪:今天下午很高兴有机会大家坐在一起做这么一个论坛。我是论坛的嘉宾,SEE基金会的秘书长,咱们这部分的内容的话,其实也看得出来,咱们今天邀请的三位专家非常贴合我们这个主题,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绿色新的选择。

  随着整个国家3060的一个方案、一个目标出来以后,这几年陆陆续续的我们做了很多跟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些新的这样的领域,很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然后开展相关不同的一些新的业务的尝试、新的事业的拓展。

  今天邀请的三位嘉宾分别来自不同的项目和来自不同的公司,所以第一个部分的话,想希望能够请几位嘉宾和老师能够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结合自己碳中和的实践,能够给大家做一些相关的分享。每个人的话大概是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首先想请郎绿科技的邱总,我们知道朗绿一直在做碳管理这块的业务。所以请邱总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在双碳的背景下,朗绿是如何运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注入到整个行业的减排降碳的一些工作,有请邱总。

  朗绿科技碳管理业务部总经理邱双平:好的,谢谢。首先我是来自朗绿科技,朗绿科技是朗诗控股集团的一个成员公司,我们一直以来聚焦在绿色建筑这个领域的。所以呢,首先我们回到我们自身这个行业,建筑行业碳排放有它自身的特点。

  我们总结下来主要是有有两大特点:第一个就是排放总量大,这个是有不同的统计口径,有一些说是占到了全社会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也有口径说是占到百分之四十。但不管是哪个数据,都是非常大的一个量,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特点。

  然后第二个特点呢,就是建筑行业的这个碳排放,它多数是间接排放,也就是说是建筑行业这些公司的上下游产生的,就像建材,对吧,也在建筑运营阶段,它的这种能源消耗,然后产生的排放,这些其实都是在建筑企业它的控制范围以外,它是间接的。所以这个呢,就很难去说直接去管控,只能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挥一些领导力,对吧?对上下游施加更大的影响,来去带动这个行业减排。

  所以在这么一个背景下,就是我们朗诗集团,就包括朗绿,就是我们主要是会从几个方面去入手。

  第一个就是自身,我们要做好自己。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们整个集团就发布了碳中和路线图。朗绿科技呢,也确定了自己的碳中和的时间表。那我们要在二五年以前要实现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中和,然后要力争在三零年实现范围三的碳中和。那说实话这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目标啊。但是我们要去做,那么为什么呢?就是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做好自己,然后带动整个行业,对吧?起到一点这种可以说带头示范作用。

  第二个呢,就是我们也在加强我们的技术输出。朗绿科技成立差不多十周年了,然后朗诗集团呢,实际上已经有二十多年,那我们一直是以这个绿色为自己的战略目标的。所以把这个绿色当做自己的企业的使命。所以呢,在这个方面我们其实是有不少的技术积累。

  所以未来我们的这个输出呢,主要是会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其实就是就是碳管理的。因为这个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它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很多公司讲到这个碳其实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对吧?更不知道怎么去做。那这一块呢,就是我们包括我自己本人对吧…因为我本人呢,是十几年前呢,我那时候就在做那个联合国的那个碳交易,CDM这一块,然后我们也专门成立了部门,加强这一块的研究,就跟建筑去做结合。那这样子的话我们可以去输出技术咨询这一块的服务,帮助大家能更好的去理解。然后落地相关的这种碳管理。然后呢,我们也有这个相应的一些软件数据方面的服务。

  那另外一块呢,就是其实更主要的其实就是我们的减碳技术。我们讲碳中和最终归根到底对吧,最终还是要落到去真实的去减碳、降碳,而不单纯的是去提这个概念。现在很多企业一讲到碳中和,那就是去买一点抵消指标,然后账面上好像实现碳中和。但这个我觉得对于整个社会的这个应对气候变化,它的贡献其实是相对来说是有限。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低碳的技术,去真实的产生减排。

  那这一块的技术呢,我们是有很多的积累的,就包括像绿建技术里面,像被动式建筑,然后还有超低能耗建筑,以及高能效的这种设备,还有清洁能源的利用,就像太阳能屋顶光伏,然后BIPV这种。另外还有就是地缘热泵,这些都是我们很有经验和很有实力的这种领域。

  那这一块呢,我们也是在加强输出,现在我们的合作的伙伴,我们的客户也是越来越多。那这个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我们也是碳中和这个政策的一个受益者。那这就是我要分享的我们的一点经验嘛。

  杨彪:行,谢谢邱总,我觉得朗诗一直跟SEE基金会合作,就是房地产这块绿色供应链这块,朗诗也是牵头的企业。所以很感谢一直能够有这么一个输出,其实我特别赞同您的。就跟您一样,过去20年我们就一直在做,开发CDM,我们当时是林业碳汇,开发林业的,主要是林业上的CDM和和VCS的项目。所以我个人很赞同,真正要能减排其实还是在技术这一块,就是怎么通过技术的改变,技术的提升,技术的改良才能真正的有效的做到这样减排的一个,量在这里。光是通过买卖其实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

  咱们邀请下一位,下一位的话,请一下能链的翟总,来给咱们分享一下,在整个交通领域碳中和的创新,有请。

  能链碳中和业务负责人、中检能链总经理翟宇博:我们今天也非常荣幸,能链作为一家能源领域创新型科技公司,我们一直希望助力于能源,交通能源这个领域做减排的。其实现在交通领域的整个排放现状就是,排在这个电力和工业之后,交通领域的整个排放占比大概在百分之十点四左右。

  但是现在国内来讲,其实是低于这个全球的百分之十六点二的这个平均水平。但是其实我们国内的这种交通排放,它的增长趋势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其实在交通能源里面主要的这个道路交通占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然后呢,我们这个道路交通里,不管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其实它的这个保有量的增长趋势,还是非常大的。因为现在咱们国家其实千元汽车的保有量只有在两百辆左右,世界平均水平是一个四百辆左右。

  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就是国内的这个机动汽车的保有量,还有一个很大增长空间。然后呢,也有这个专业的预测吧。说到二零三五到四零年左右,我们国家的这个机动车的保有量,大概到五点五亿辆左右。

  然后呢,所以说其实随着这个机动车的保有量提升,我们国家其实交通排放这块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那刚才其实我们也说到,就是在对于这个道路交通里面,目前还是其实燃油车为主。比如说在二零二二年,咱们这个三月份国家刚公布的数据,机动车保有量大概在三点零七亿辆左右。然后新能源车呢,大概占到八百九十万辆,所以大多数还是以燃油车为主。

  所以我们觉得针对交通能源领域,在做这个减排的趋势,其实就是分两个,一个呢,是针对这个存量市场,我们就减少燃油车的一个排放。那通过科技化的手段,然后数字化的手段降低燃油车的排放。另外一块儿呢,就是在增量市场上,我们通过去构建更好的这种新能源基础设施,让这个新能源汽车去代替燃油车,是这样的一个方式。

  然后今天咱们这个主要提到这个科技创新,其实我们也觉得说,常说这个科技创新里面,一方面其实有技术这个创新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但其实还有一块就是这种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我们公司在关注这个交通领域,从油和电这两个业务场景上,其实也是一直把技术创新和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一直在做结合。

  然后比如说在这个交通领域里面,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就是沉淀了一些关于这个交通能源做减排的一些经验吧。首先第一个我们觉得说,在针对交通领域里面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去降低能耗。就是我们通过提高能源的周转效率,或者是提高这个能源的使用率来降低排放。因为目前来讲,这个我们国家的单位GDP的能耗,现在还是日本的七倍,美国的三倍。所以在这块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的,像我们自己的业务板块,叫做能成科技,主要解决针对物流场景,危化品物流运输场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解决原先非常闭塞,非常这个分散的场景。利用数字化的方式,有效的实现这个产业链打通,然后降低减排。

  另外一块就是在交通领域这块,我们觉得就是交通的电气化和新能源化水平的提高,也是能够有效去降低这个交通能源排放的。比如说现在我们是通过大量的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很多新能源的充电桩,让这个新能源的车主能够更好的去使用。他愿意去买车。对吧,去替换燃油车。另外像包含我们在这个新能源这个领域做的像有序充电呀,然后还有像这种V2G的一些技术,也能够提高用户去使用新能源车的一个体验感和友好度。

  然后第三块我们觉得针对新能源,就是这个交通能源排放,有效减少的方式就是减少浪费里程。就是他通过这种减少浪费里程和有一些这种不需要的里程来降低排放。比如说像我们能链这个,我们自己有一个业务板块叫能链团游,主要是通过链接这些加油站,然后给用户提供一个更便捷化的导航服务。所以像通过这种优化路径,不下车支付,然后电子账单这种数字化的方式吧,也在其实助力这种减排场景。

  然后第四块我觉得想分享,就是我们其实觉得在加强科技创新这个领域,也非常重要。比如说现在我们常提的这个关于这种智慧电网啊,分布式电网,智能微电网这种技术,就是通过我们更多的去吸纳清洁能源,然后分布式能源,然后让这个整个在能源在交通领域的流转过程中去降低排放。还有包含这种车路协同的一些技术,就实现这种智能汽车和这种道路的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然后有效的去通过科技化的手段减排。

  那最后一块儿我觉得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还得要提高就是三方核查的准确性和专业度。因为这块其实大家现在也听到很多国家的一些新闻消息,就觉得说这个核查结果不准确,包含不到位的一些现象,其实非常严重的影响大众去了解这个整个我们减排行业的一个真实情况。然后我们能链也好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其实成立了一个中检能链这样的一个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其实我们也是想通过这个双方的能力吧,更好的去关注比如说油、电,还有碳中和的领域,然后去做相关,不管是质量检测,还是说星级评价,以及标准化认证这块的一个全方位的业务。

  刚才您提到说这个具体的一些使用案例上,其实我刚刚想到就是,我们在针对这个交通场景里面,比如说以这个充电站为例。这个绿色化我们在做的时候,比如说针对这个电力的来源,就源头绿色化。就我们通过这个自己的售电公司去采购绿色电力,比如说去年我们一共采购了一点三四亿部左右的这个水电加光伏的电力。通过这种绿色电力的方式,帮助这些充电场站,它在源头上实现绿色化。

  另外一块就是在场站绿色化这块。比如说我们这个跟这个场站,帮他去建设一些光伏屋顶,和利用这种光储充的技术,自动的去解决它本身场站的绿色能源的消纳问题。

  还有一块就是用户侧的绿色。就比如说我们通过这个方法学的建立之后呢,在我们自身用户服务的app 端去建立一个用户的碳账户,让它本身的减排量在平台上实现一些流转,去激励用户参与到这个减排的环节中。

  所以这一块就是我们觉得其实作为这个交通场景来讲,从场景侧和技术侧都在去大家共同努力去推进这个交通行业做相应的一些减排。

  杨彪:行,谢谢翟总。我觉得您这个确实做了很多创业性的工作。我很赞同您的想法,任何的创新,技术创新只是一个部分,在技术创新的框架下,我们的思维创新以及我们其他的这种在行为方面的创新,也是一种创新,这是第一。第二个的话,从整个交通行业,我觉得扩展到整个碳中和理念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一个方式能够解决问题,其实是几个方式的联合。咱们有技术的、思维的、有思想的,甚至一些行为上的,甚至包括您做的很多,我的理解大数据新的科技手段融入这里面,才能够真正的去解决问题。谢谢,谢谢翟总。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深石的张总,关于在社区消费端碳排放现状和建设可突破的一个方向方面,看有没有什么和大家做做分享的。

  深石零碳科技CEO张文印: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受到阿拉善SEE的邀请,跟大家做交流,我是来自生物圈三号的张文印。生物圈三号呢,是由这个王石主席创办的碳中和社区的业务平台。那今天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们在业务上的一些这个观点和想法。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我跟这个行业里面的一些朋友和专家,交流过程中的很明确的几点感受。就是在双碳目标之后呢,就全国现在都在进行这个减排和碳管理,首先被管理的是这个高碳排放的这些行业。那首当其冲的是电力,然后还有接下来我们这个化工,我们的这个石化行业,包括建材行业都会受到这些这个监管。那包括在建筑领域呢,今年四月一号出了新国标以后,显然碳排放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制性的话题了。

  那么大家对于超低能耗建筑越来越关注,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现象是很多企业,实际上目前对于碳排放是比较被动的在做。因为他不做那就要罚款,不让你开门,所以他就变成了一个包袱。包括一些我们了解到的这个国有企业呀,就想尽办法去说,哎,我能不能通过合规的方式,尽量减少一些投入,能少做就少,做达标就可以了。

  那这种情况下,现在国家的标准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的严格或者特别高,那你肯定还是有一个路线的嘛,那你只是达标去做呢,显然目前的这个标准还是比较比较低的。所以总体来看呢,这个存量的这些企业,大家大量的是有点被动的状态。那当然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前去说,哎,我们能够做更好的碳排放管理。目前来看有些难度啊,坦率来说这个有些难度。

  但是同时我也发现,有一类这个企业或者是单位,他们是很积极主动的在做,特别积极,这个我归纳成为这个称之为大经济体。越是大的经济体,那么它面临的这种风险呢,就越全面越综合。所以通常来说要均衡发展啊,它这个就会更追求这个平衡的,包括对于社会责任的这个要求。

  那么大经济指的是谁呢?就主要就是三类,首先是这个一些地方政府,一些国家,你看中国、美国、欧盟,这个是首当其冲的这个大经济体,他们要去满足碳排放的要求,承诺要去减少碳排放。那从政府角度,那这个是逃无可逃,你出现任何的这种气候风险,产生的损失,那作为一个国家,你是没有办法去避免,并且你是要一定要承担的。所以那作为这个全球共同体要做这个工作。

  其次第二个呢,就是大企业,像那个我们看到比较明显的,像这个微软啊、苹果,还有这个沃尔玛,他们在国际性的这种大企业,是对于碳排放非常关注。对于这个ESG,企业ESG非常关注。那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其实是由于他们的本身的业务非常的完善、完整,那么一旦出现任何的风险,对于整个他的这个业务,他也是逃不了的,你在任何的国家、任何的领域,那么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第三类呢就是一些国际性大资本,保险资金、险资或者主权基金,那么对于双碳对于气候变化都会有非常明确的诉求。那么他们反过来会推动旗下的一些资产、企业,以及一些投资机构啊来进行低碳方面的投资。

  我想这个一些初创企业,这个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其实对这个是应该是很明确的。你会发现尤其是大型的这些资本,对于他很关注。

  那我举一个例子吧,就是我们在跟这个沃尔玛对话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些大企业他们的供应链,一旦出现气候变化,一些地区,例如说它的这个咖啡产区,大豆产区,可能就面临减产甚至绝收。那这种对于它的供应链的稳定性就会有巨大的影响。那他一定得保证,因为有些是他要保收的嘛,甚至会有这个提前的投入。所以他要显然要去对于整个这个社区,对于整个这个地区的这些这个气候变化要负责。

  同时呢,有些城市我们看到,尤其有些沿海城市或者是在这个北美,有些地方极端炎热。这个天气变得不再适合人居住,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人要搬走了,跟中国不太一样,中国是从山里面搬到城市里。美国呢,就是一马平川,很多人就开始从这个不适合一个居住的地方,特别沿海有一些已经海水倒灌的一些城市开始搬走。那这个显然对它的这个经济发展,对它的这个收入,就会有巨大的影响。所以从这些直观的证据来看呢,就是大经济面临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他们对于平衡发展,对于这个在ESG方面的这个环境保护会非常重视是很直观的啊。

  我相信苹果和这个微软,它的背后的逻辑有相通之处。资本是逐利的,那在这个情况下,你需要去更提前去考虑,作为一个这样的这个经济体,能够做什么事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呢,就是跟城市嵌合度更高的这些这个企业也好,还是这个机构也好,政府也好,他们对于碳中和要求会更高,那碳中和社区就必须得做。

  刚才这个专家分享到这个碳中和社区,显然城市碳排放很高,这个是确实如此。但是同时我们从社区角度,不仅仅是要做到低碳,不仅仅少排放,而且其实是要做到这个均衡发展,做到这个气候韧性,最近有一个词叫绿色繁荣嘛,你只有绿色了,你才能够持续繁荣。

  而社区存在的价值呢,实际上是服务到社区里面的人,他并不是服务到资本或者服务政府,资本和政府是服务社区里面的人的。那建筑物为什么要存在呢?是服务人的美好生活。那你原来人是这个是在山洞里面,还是自己盖盖这种简单的房子遮风避雨是吧?要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舒适。那现在我们技术进步了,城市规划也好,实际上大家还是要在里面有更好、更舒适的生活。你最终回到说我技术服务人,对吧?曾经讲科技向善,我们能够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其实是我们希望追求的事儿。

  所以呢,我们在碳中和社区这个业务里面,实际上考虑三个层面吧。第一个层面就是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在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的这个项目,示范项目已经开始建设了。那么显然前期的这个设计已经定稿,今年估计十一之前吧,我们七月份就会开业,十一之前可以完工。那在技术层面呢,就是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绿电比例,它的从二零零九年当时设计的时候的百分之十七,做到了现在百分之八十五。那这里面其实是一个综合的这个技术的结果。那首先是光伏,那它显然进步了,那光伏的这个技术发电量是当年设计的三倍。

  然后呢,这个建筑物的维护结构,它的节能以及我们这个高效的这个暖风设备,高效的这些这个用能技术,导致我整个能耗就下降的很大。两者相加我才能够做到绿能比例达到百分之八十五,这个单一技术其实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所以其实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从建筑到能源到用能设备,包括我们里面这个我形象的比喻说,里面你还有一套数字化的这个数字大脑,你不能光有骨架和神经系统,那这个数字大脑解决的就是使用习惯的问题,很多我们这个过去靠手工控制,物业去开关灯、开关空调这种方式它并不节能啊,因为大家也都知道。但是人去手工去做的话,这个不如计算机现在控制的更加精确。所以那么这种这个智能化的方式,显然是未来整个碳中和社区必须去做的。那这个是从技术层面。

  当然我们算了一下,目前能够把这个建筑碳排放,从原来的基础线降低百分之九十三,就这次我们这个完成之后,那这个主要就是刚才提到的这些技术手段,那为什么剩下百分之七不做了呢?就是他有些技术太贵了,然后没法做。另外还有一些技术,它就例如说像氢能,这个本身现在规范不允许,对吧?政策还没有打开,所以没法去使用。

  那我们的判断呢,就是你靠现在的技术一方面有些不成熟,政府政策不允许,一方面有些成本这个还不到,所以他没有办法真正做到绝对碳中和。一定未来要技术持续进步,技术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那显然在之后再去把这个技术逐渐引入进来,那它就会更有益于我们这个社区去实现碳中和。

  那么当然所以在方式上呢,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社区的这个上面,采取一个迭代的方式。现在少投入一点,那随着随后的这个技术不断的去进步,不断的把更好的、更成熟的技术应用到社区里面。那我用的越多,显然这个社区距离碳中和就越近,那这个一次性投入,显然我就失去了一个未来投入更新技术的一个机会,所以这个是持续迭代的状状态。

  那社区其实它的运营碳排放是占比比较高的,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建筑的这个能耗,还是说人们在里面使用过程中的这个垃圾排放呀,水的这个使用等等。这个是一个运营性的问题,你靠一次性的投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本身社区呢,一方面要关注他的这种这个改造、技术,更关注的是他后面的这个运行的使用,只有我们通过运行使用才能够持续的减少。同时呢,我才能够知道,哎,我的社区用户在里面使用满不满意?他满意了,他都会愿意在这住,他不满意,你造了一个空房子,那么大家不会来住,那反而我这些技术都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本质上还是得回到我们服务到这个社区里面的人,让大家喜欢,然后能够接受这个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使用方式,那这个社区就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先分享到这里。

  杨彪:行,谢谢张总。张总对整个全球的挺了解,直接就按照不同的大的、小的,对行业做了这么一个相应的切分。然后同时也提出了这么多种低碳社区,怎么能够从这种整体减排的角度,然后能够探索出突破。

  张总也直接引出了我第二部分要讨论的内容,咱们第二部分的话,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大概每个人两到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够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尤其是在政策的推动下、产业的创新,最后在消费者的推动方面。大家有什么想法?尤其是面对消费端这一头,大家怎么能够希望消费者能够在自己领域上支持到双碳的工作来?

  邱双平:好的,那我也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吧。就这个问题呢,其实就是也做过个人的一些思考,就说怎么去做到社会面的一个碳中和。我觉得这个肯定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事情,尤其是对我们中国来讲,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的,所以这个就先天不足,然后我们又要在这个三零六零这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要实现达峰、中和,这肯定是很困难。所以这个困难的事情我们要去达成的话,那一定要有足够的动力,就像我们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能源是动力,对吧?那这个动力到底来自哪里?那我觉得可能有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政策。政策就是强制性的,对吧?国家去发布了这样的政策,那相应的这种企业那必须要去执行。那光有这个强制性的,我觉得还不够,那还得有一些更强的来自市场端的,所以就是一个市场的一个作用。就像我们现在碳市场,本质上是利用这个市场工具,让企业自愿的参与进来。然后甚至呢,是让资源对吧流向那些减碳成本更低的这种领域,然后实现更低成本的减碳。

  那我觉得还有一个动力可能是来自于消费侧。就如果我们的消费者,广大的消费者有这样的动力,去选择更低碳的这种产品和服务,那我觉得这个就是能够起到一个牵引的作用。那只有这些力量都发挥起来的时候,那我们的社会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去减碳,能够让整个的这个机制运转的更加顺畅。

  我觉得回到消费者的话呢,我觉得有几个事情是值得大家去做的。第一个呢,就是我们应该去采取更低碳的行为,这个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甚至都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甚至还有可能可以产生能够省钱。比方说就是我们可以低碳出行,我们可以选择交通工具,还有自行车,那减少乘坐飞机,还有减少这个私家车的利用率,那这些都是非常有减碳的这个效果的。另外还有就是我们要减少浪费,我们的粮食也好,那我们使用的这种一些资源,水资源这种,这些都都是跟碳息息相关的那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呢,就是我是觉得可以去选择一些更低碳的这种产品,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电器也好,然后一些生活用品也好,那我觉得未来这个市场可能会越来越成熟。其实像西方国家有很多的产品,它上面都印有这个碳标签,每一个产品它的生产,产生了多少碳排放,那都是有数据的。那这样的话就有助于我们未来更好的去选择低碳产品。

  所以这些事情结合的来的话,所以刚才张总其实也讲的很对,碳中和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工程,而不是说某一方面单方面的去行为就能够做得到的。甚至说你一个主体你也是涉及到你行为,你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都要关注起来啊。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谢谢。

  杨彪:谢谢邱总。咱们有请翟总,从交通领域、消费端这块有些什么您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翟宇博:就刚才咱们这个各位专家其实也都分享很多,其实关于这种用户侧,大家要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其实就是现阶段我们国家可能很多这个关于碳减排,更多的是关注于这种自下而上的交易方式。我觉得这个跟我们其实国家产业结构也相关。我们国家现在还在一个达峰的过程中,像这个欧盟可能九十年代,就已经实现了达峰。然后这个美国在零五、零六年实现达峰之后,就已经现在进入到中和阶段。那中和阶段其实就是需要有更多自下而上的,这种个人参与。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国际上很多这种国家去做一些碳的环保组织,都是个人或者NGO 组织,他们自下而上的去做。其实我觉得其实在这种自下而上的用户激励这块,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在推动这个中和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手段,而且也让大家去树立这种低碳的、绿色的生活意识其实也很重要。

  现在其实我觉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不管他在购物呀,还是在有一些这种出行方向上,他就会关注说这个方式是不是更加绿色、低碳。其实这个东西就是在,推动整个行业和社会去关注,低碳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那说到这个交通领域,其实刚才我们这个邱总也提到了,在这个智慧出行阶段,其实有非常多的这个企业,包含是像一些平台都去做。比如说智慧出行,便捷的交通出行,然后都在做相关的一些碳普惠的工作,其实我们也在做。就是我们这个通过这个快电的一个app,就是我们帮助新能源车,更好的去车主去找到这个充电的这个充电桩,提供更好的便捷服务。同时我们现在给他建了一个这样的一个相当于绿色积分、绿色的账户,那这个我们呢通过跟SJS,还有这个北京绿色交易所,建立的方法学,能够有效的去把这个新能源充电和传统燃油车这部分,做一个减排的类比。那相应的这个减排量呢,就积累到了这个用户的他碳账户里面。那用户呢,在这个平台上面他就可以去一方面做一些相应的抵减,比如他充电的费用。

  另外,就是随着后续,不管是关于这种普惠方式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方法学的建立,那就可以把用户的这部分减排量积累起来,作为一些相当资产价值的交换,我们再返还给用户。其实我们现在也看到,不管是在这个上海,还是广州,一些比较这个发达的省份,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像这种共享出行、绿色出行,其实他把这部分的减排量积累起来,做交易之后,非常多的一些高排放企业也非常愿意去采购,这种通过普惠方式积累的减排量。因为它其实也更具有社会价值,也是既体现到了用户的全民参与过程。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也总结和分析,就是说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去调动用户和个人,去参与到碳普惠过程中。就一方面就是刚才邱总也提到,在这个地方政府,包含一些环境部门,一定要有一些相应的许可和批准,满足像一些地方区域性的一些普惠的试点项目。只有这个监管部门认可,那它才能够有更好的闭环的这种价值流转。

  第二个就是说针对这些行业的企业,也要积极的去建立一些减排的一些普惠场景。像我们也是说,让这个出行的用户,他有更多的场景去参与到这种普惠的方式中。他感兴趣,他才愿意去做。

  那第三块,就是其实在整个这个过程中,这个激励机制的完整闭环也非常重要。就是你要给用户有持续的激励,让他去参与到其中。如果你不给他激励,可能他就觉得说这个事情他参与起来没有意义,后续可能就是类似一个烂尾项目,就无法再继续持续进行下去了。

  另外一块儿其实我们在做这个方法学开发的时候,也有一个这个经验,就是什么呢?就是说针对我们现在在做整个碳方法学的研究过程中,在生产端可能计算了一段。但是在对于用户端,可能是需求端,在做计算的时候,要避免这种方法学的这种重复计算。其实很多过程中,这种普惠的方法学,可能在计算过程中呢,在生产端又算了一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权衡好,在生产端和消费端他们之间的一个关系。这是我们在这个整个行业内做这个普惠,和用户积极参与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杨彪:谢谢翟总。我们其实也在推个人碳账本这个东西,看以后有机会多跟您请教。对,好。我们最后请张总,您谈谈在您的领域。

  张文印:好,大家好。我来分享一下对于消费端的。那回到消费端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进行年轻一代的这个低碳理念的一个传递。我认为现在其实成年人呢,就是包括我自己很多消费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你说这个要用低碳的方式,然后你非得说这个不能开燃油车,有些时候挺难受,挺闹心的,习惯已经养成。

  但是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我举个例子,我们家小孩儿在学校里面,哎呀,学习了这个气候变暖,这个少开空调就可以减少气候变暖。回家呢,夏天三十多度,它就不开空调,他可以忍,他说我不热,没问题,你开个窗户就可以了。我们全家都在这热着,我其实已经觉得跟之前相比呢,挺不舒服了。我开空调二十五六度多舒服呀,你三十三度你不开,但到了晚上觉得好像也行,我们小时候也就这么过来的,小朋友其实很能够接受,包括他关灯就变成了家里的这个关灯监督员,变成了家里的这个垃圾分类的监督员。做的特别好,反而是小朋友的这些给自己的要求,变成了对大人的一种这个约束,变成了这个孩子教育大人了。那整个家庭我们在购买东西的时候,其实逐渐就特别注意这个事,包括你的这个塑料袋的使用,包括买东西,你看买包装,有的时候这包装特别特别重大。我们去年呢,有朋友送我一盒月饼,号称是碳中和的月饼,打开一看,哎呦,这包装这个可能比普通的月饼还要复杂是吧?木盒的里面又套了一层垫儿,又是一盒纸,里边儿有一个托盘,那一看它里边的材料全都是这个国外空运来的,这个进口的各种材料,这个很高档。那你显然这个它生成碳中和,你能想象它很多时候,应该使用的是这个购买碳汇,所以又加了一层价格,那你买的是什么呢?你买的是一堆炭,然后又买了一堆树,那其实这个方式我认为它并不是最合适、最妥当的一种方式。

  所以你从直观上感受,它好像没什么区别,那我们希望能够在通过这样的一种对小朋友的这这个理念上的传输。然后告诉大家,你其实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可以去减少碳排放。你比如说你在垃圾分类的做法上,你就可以选择,我就少用。首先是源头减量,你不要用那些一定要丢弃的东西,零废弃,然后呢,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循环利用的,你能用旧的干嘛用新的呀?然后有些材料东西你一次性把它丢掉了,你还不如自己带个水杯,或者是你就自己带个饭盒,其实挺方便的,它是一种做法上的这个动作。

  同时呢,你会发现它跟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很奇妙,那这个我们最近在看生物多样性,咱们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的这个研究。实际上气候变化对于生物多样性就有很大的这个影响,它会让很多原来适合的生存的生物就不太适合了。那一旦单体破坏之后,整个生物系统就会遭受到很大的影响。

  那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可能比长期的这种,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更加严重,对吧。那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很直观,那小朋友能够做什么呢?哎,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尽可能的减少一些我们的使用,然后尽可能的去注意我们的这个方式。然后呢,我可以因此就减碳,它其实变成了一种选择。我不用教他说呀,你要开电动车,我也不用教他,你要去省空调,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做出一种选择。他在每一个消费里面都会自己去做选择,我想这个比起我,我告诉他你一定要怎么做更好,他会知道怎么做。

  所以呢,我们现在在碳中和社区里面就特别注重教育,我这个社区里面本身就有四所学校啊,就是这个梅沙教育集团四所学校,从这个双语的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这个艺术学校,两千多个学生就在里边,那两千多个学生,那就是这个两千个家庭。那这两千个家庭他们得到这样的理念,是不是我就能够传播一些更多的这些这个理念出去呢?那这些小孩子我就整个的项目,就是一个天然的教具,我做了这件事情。低碳的能源,低碳的建筑,低碳的这种这个零废弃,那小朋友就在这能看到,可能更多的人可以进来看得到,我们还希望在这就是告诉大家生物多样性它的重要性,以及它跟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能够告诉他现在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观察到的事情,以及未来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减碳实际上它跟环保是一脉相承的,这个是子孙后代的事业,它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业。说实话三零六零你说再过二十年,我们这些人可能就不是主力军了。你按理来说应该是年轻人是主力军了,我们都准备要退休。他们怎么想?他们打算怎么做,我认为比我们在这更重要。

  所以我觉得从消费端,就是从孩子抓起,让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意识,让他们能够朝这方面去想,未来的创新肯定是在这个新一代的人身上来发生的。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社区构建的时候,从家庭开始,从孩子开始来做这样的工作。

  杨彪:谢谢张总,也谢谢三位专家。我觉得真的是从大家身上看到,其实深耕整个领域挺长时间,也很熟悉这一块。所以总结几位这么一个发言,个人觉得,真是碳中和这个东西,气候变化的这个东西,永远不是一个难因素,其实是一个多因素,是一个有政策、有市场、有消费者,又是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的这么一个综合的,这么一个系统的,一个多元的一个方式,才能真正的去解决这个气候变化这么一个问题,才真的是能够在那个三零六零的这么一个目标,在碳减排和碳达峰的这个领域里面,能够才有所贡献。

  然后最后的话,那个也有请每位老师能够用一句话,然后总结一下自己的发言,然后我们就可以结束今天的这么的一个论坛。那还是先请邱总吧。

  邱双平:好的,那一句话可能有点难,那我尽量简短。那首先呢,我还是感谢这次机会。然后从那个翟总,还有张总的这个分享,我学到很多东西。就是我们从建筑的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就不管是低碳交通,那还是对于这个低碳生活方式的一个引导,这是都是我们需要的。所以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一起探讨和分享。

  另外一个呢,就是我觉得我们也作为一个不能说是碳圈,我们也是倡导这个低碳生活的。首先第一个我是非常相信这个气候变化这个理论的,而且我也相信这个气候变化正在对我们的未来,对于我们的后代构成威胁,所以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作为公司也好,个人也好,我们要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个人其实都可以贡献一份力量。

  翟总:刚才其实咱们在讨论这个消费者和个人参与过程中,其实我突然想到就是疫情之下,我们这个主办方办这个会议,其实就特别有意义。就是通过这种线上的方式和知识分享的方式,其实就是让大家去更多的了解这种低碳、环保的内容,也在做相应的这种传播。所以我觉得未来还是希望能有更多像咱们这样的机构组织,去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

  另外我想其实作为我们企业来讲,始终去坚持这种科技创新,不管是在本身的技术领域,还是在场景、还是商业模式上创新,去做相应行业的解读场景。然后我们去真的给孩子们,还给孩子们一片蓝天,谢谢。

  张文印:非常感谢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我想这个低碳,碳中和这个事业呢,是需要就是不同专业的人一起来加入其中,大家共同讨论,激发碰撞。我们今天想的可能都是对的,我们今天做的可能都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只有在未来持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找到更加合适,更加优化的、更加准确的道路,所以呢,我们一起去这个激发碰撞思考,然后一起躬身入局,来这个实现我们碳中和的这个伟大目标。

  杨彪:谢谢三位专家,由衷的感谢。今天咱们时间非常短,然后我看大家想分享的其实也挺多。然后本来我也想很多想跟大家一块儿交流,但是确实因为时间的原因,咱们只有这么多时间。然后衷心的祝愿大家事业能够越做越好,深耕碳中和,也希望未来能够加大跟各位专家的合作,咱们共同能够在气候变化的领域,可以共同进退、共同进步。

关于作者: 商业发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