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核酸小屋的经济代价,很大!

  来源:关胖侃财   核酸检测亭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郑州、上海、深圳、无锡、杭州等地的街头,成为了中国城市…

  来源:关胖侃财

  核酸检测亭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郑州、上海、深圳、无锡、杭州等地的街头,成为了中国城市奇特的风景,无时不刻提醒世人:继续和奥密克戎死磕。

  01

  “检测亭工程”是个无底洞

  正在疯长的核酸检测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比如说,一个检测亭的造价多少,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一个“核酸小屋”的公开报价是1.5万元至4.68万元不等。相差三倍多的报价,到底差在了哪里,谁也说不清。

  再如,一个检测亭到底一天能检测多少人。“步行十五分钟”的空间距离标准,真的合理吗?上海市郊的“十五分钟圈”可能鸟比人还多,而中心城区的“十五分钟”圈,可能意味着排队一小时还没检测到。至于1亿人口、16.7万平方公里的河南省,“亭工程”的浩大更是难以想象。

  “全民核酸”的常态化到底需要多少检测亭?这可能是“检测亭工程”最大的迷了。河南太大,算不清楚。那就以上海为例,粗线条测算一下:

  一天24小时,即1440分钟。每天满负荷运转18小时,1分钟检测1人,也就能测1000人左右。2500万人的上海,两天半测一次,那就需要1万个检测亭。

  造1万个检测亭,还只是开始,后面的运维成本更是无底洞。十八小时的工作时长,需要配备三班工作人员轮换,每班一个记录员、一个检测员。一个亭子就要6个人工。

  按照每个人工每日200元成本计算,仅人工费用就是每天1200元。此外还有空调费、样本转运费、维护保养和折旧。一个亭子每天就是1500元。1万个检测亭,每月就是4.5个亿。

  检测亭工程”不是用来看风景的,而是巨大检测费用的入口。上海目前采用每人25元的单管检测,三天一测。一个月检测费用为60亿以上。

  在动辄千亿的防疫开支里,也许这点“小钱”不算什么,也许真如各路专家们乐观估计的那样,北上广等发达地区有财政能力负担这些“小钱”。但是,花得起这钱,也不等于承担得了接踵而至的巨大代价

  02

  猛于病毒的“常态化”

  检测不能代替治疗,也阻止不了“疫情”对城市生活的冲击。很多地方“一阳全封”、“一阳全转”对社会心理、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远远超过了病毒。哪怕是奥密克戎超高的R0系数,在“全员核酸加大规模封控”的防疫措施面前都显得小儿科。

  奥密克戎的R0值是9.5,也就是所谓的“一传十”。而“一阳全封”动辄就是整栋楼,甚至整个小区都被“静止”。这意味着一个阳,几百人、上千人被迫退出社会活动,威力是“一传十”的几个数量级不止。

  也难怪“全民核酸”成为常态化的方向后,几乎没有专家出来谈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致病致死率等等数据。因为,和全民核酸的“一阳全封”相比,那些根本不值一提。

  显然,全民核酸的常态化并没有降低民众对病毒的恐惧,而是把“怕得病”的恐惧培育为放大几倍的“怕阳怕静止”。这里边究竟有多少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的贡献,无从得知。但是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是肉眼可见的。

  上海所谓的“复工”,真的恢复了城市的活力吗?动辄一小时的检疫排队时间,到处卡堵的人流物流,被限制得死死的商业活动。走出“疫情阴影”,却走进更大的“核酸阴影”。

  我很忧心,如此“常态化”,这座城市可能真要“自愿封闭”了。有多少企业能够在员工随时被静止的风险下“复工”?那些被列为“重点”的大企业或许可以在政策关照之下勉强运行,“普通企业”根本承担不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员工随时“带薪静止”的风险,复工意愿能有多强?

  谈“阳”色变的市民确实是“非必要不出门”了。除了购置生活必需品,和“放风”一样的散步之外,谁敢冒着“阳”的风险,到处走动?

  我同样担心,“复工”后热闹的街景会昙花一现,“全民核酸”的巨大阴影之下,上海将重归沉寂。“全民核酸”的常态化,到底能让城市能够恢复几分正常,希望6月份的上海能够给出一份真实的统计数据。

  真实,意味着显而易见的不乐观。这座城市,正在为“全民核酸”付出的经济代价,十分高昂。从全域静止的休克走出,走进了持续失血的“常态化”。

  到处开花的“检测亭工程”可以归类为基建工程,但是这一基建的经济拉动是负的。投入一块钱,经济体系的产出就减少十元、百元。只有抑制城市经济活动的效果,而没有带来任何的正产出。

  拉动“负经济”的“负基建”,真能维持下去吗?中国社会远远没有防疫爱好者想象的那么富裕、从容。

  03

  该算一算“代价”了

  防疫要付出经济代价,那么代价到底有多大?这个账是该算一算了。

  贵州发生动车事故后,我关注了一下高铁的运营情况,被吓了一跳。九个月,中国高铁项目亏了一千亿,有点骇人听闻。

  要知道2018年,“铁总”有万亿营收、20亿的净利润。从正20亿,到负1千亿,这已经不是断崖式的下跌,而是自由落体。

  航空产业的情况“稍好”,2021年全行业亏损842.5亿元。但是,2022年的中国航空业形势可能更糟。

  高铁VS飞机的市场之争,曾经是中国基建升级的美谈,如今却是比惨摆烂的一地鸡毛。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到处都是“非必要不出门”,还谈何城际往来?“码工程”、“亭工程”等等防疫基建,已经给中国各地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高墙。

  “老基建”已然如此,“新基建”又能如何?“常态化防疫”的巨大阴影下,肉身禁锢和心理的恐惧叠加,能建出个啥?建出来又怎么用?不用怎么能拉动经济呢?

  不可否认的是,“疫”已经侵入了中国经济的深层、底层,也就是所谓“基本面”,这个“疫”到底是个什么“疫”,这个“疫”又该怎么防,能不思量?

  靠强推“核酸小屋”等手段带来的“全民核酸常态化,大概率不可持续,还要另想办法。

关于作者: 商业发现

为您推荐